“山亭”之名的由来,有志为据。明万历《滕志》载“山亭,在高山前,菸菟城后,飞云台上,传说为菸菟丞相所筑,山亭之名以此,亭废台尚存。”
《滕志》所载之高山,又名翼云山,此山在今山城街道山亭村北约3公里处,海拔620.4米,其高度为山亭区5000多座山头之首。
《滕志》所载之菸菟城,在山亭村东南方向,距山亭村约500米处,北临薛河。据考,此城系东周列国时期的一座城池,主持修筑此城的菸菟为滕国的丞相。战国之后,这座菸菟城已毁,现仍存有城墙遗址,并可在耕翻的土里看到一些残留的碎瓦片。
《滕志》所载之飞云台,位于山亭村正东,薛河北岸,隔着薛河与菸菟城旧址南北相望,传说此台为菸菇城守兵的一座点将台。后人称之为飞云台。唐明皇年间,在飞云台建玉皇庙一座,庙体为两层,相当壮观。玉皇庙前建亭一座,上有鳌鱼和麒麟造型,人称龙头鱼身、蛤叭狗子张嘴兽。玉皇庙和此亭均于1936年因战乱被毁。
《滕志》所载之山亭,系飞云台上的这座亭子。
《滕志》的记载,仅能证明山亭的地理位置,尚不能说明山亭之名称何以所得。为了正确考证山亭之名的由来,需要了解山亭村祖辈在此地建设村庄的历史,需要考证人们何以用山亭这个名称作为村名。
在山亭村有一个流传很久的“叁停”之说。所谓“叁停”,即一停坞土山;二停南大洼;叁停结义庙。“叁停”之说,反映了山亭村祖辈选择村落地点和起名山亭的历史。据考,大约在汉朝光武帝年间,有刘姓和张姓的两个家族,由于兵荒马乱所迫,从很远的外地来到此地。起初在坞土山的后面山坡上安下家园。此为“一停”。坞土山的位置在今山亭村东南方向,距山亭村约3公里。此处山上仅有林果,不具备其它生存条件。不久,这两个家族就把村庄搬到南大洼,建起了新家园。此为“二停”。南大洼位于菸菟城旧址南边,这里土质肥沃,适宜耕作。但综合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则不如现在山亭村的地方。所以,这两个家族又将村庄建到山亭村这个地方。此为“叁停”。
人们起用地名,或者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或者报据人文特点。山亭这个村名的选用,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人文意识和人文境界。经历了“叁停”的选择终于停下来安居乐业的人们,很希望给自己的村庄起个讲究一点人文精神的名字。
刘、张两家在山亭村这个地方建村前,这里已经建有一座庙宇。名为结义庙。由此可以推知,山亭村建村是叁国以后的事情。结义庙前原有一座亭子,为劳作和行路的人们乘凉之用。此处在高山之前。高山的名气很大,其西侧有黄棚洞,是一座道家活动的庙宇,山巅后有一口井,其水丰沛,常年不干,为当地一大景观。另有多处引人驻足的人文景点。走完了“叁停”道路的人们,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与高山系在一起,再联系到结义庙前的亭子,于是就把自己建起的村庄取名为山亭。山亭与“叁停”用当地话来讲,同音而不同意。这种定名方式,别具一格地表现了山亭村人祖辈的良苦用心和思想意境。
山亭之名的由来,大致说来就是如此。
自山亭村建村以来,在长期的历史中,这里一直是远近闻名的地方,大有人杰地灵之誉。仅从此她的四大景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上的山亭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状况。
所谓四大景观,即南有河淤井;西有望市阁;东有飞云台;北有龙凤泉。以下分别述之。
河淤井在靠近山亭村的薛河南岸。岸边的石头夹缝远处看去,恰似一条蜿蜒的巨龙。河水上涨时,携带的泥沙将石头夹缝淤死;河水下落后,人们立即将淤积的泥沙扒开,重新恢复原来的景观。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迷信之风盛行,当地的人们在这里求雨。天旱不雨时,人们沿着被泥沙淤积的石缝下挖,以为挖得越深,就越能求得老天降雨。解放以后,随着水利灌溉设施的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已放弃了先前那种迷信包彩的求雨方式,此景也就再也看不到了。
望市阁在山亭村西边靠近0九公路的地方。当年“叁停”之后的山亭村人,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在村四周建起一道围墙,并有东西南北四门,门上有楼阁。望市阁即为西门上的楼阁,西门外是旧时商贾云集的繁荣集市。登上西门楼阁,集市的热闹景象尽收眼底,所以称之为望市阁。
飞云台上的玉皇庙,俗称崮堆庙。此台的右前方建有一座戏台,在每年一次的庙会上,人们从老远的地方赶来,观看山亭村的传统戏剧节目。通过这个飞云台的庙会,打出了山亭村的名气。
龙凤泉在今山亭村与翼云山之间。实际上,所谓龙凤泉,不过是从高山上流下来的山水在此处冲开的一个水坑。之所以取名龙凤泉,表现了当时人们借助自然风光的艺术想象力。结义庙东面的飞云台,其地形如凤,人称凤地。再者,石龙口村有一块方园约120平方米的石台,其形如龙人称龙地,人们想象,介于凤地与龙地之间的这个水坑的形成,与凤地和龙地的自然生态有关,所以起名为龙凤泉。